译者前言

国际音像档案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IASA) 于1969 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 最初是从国际音乐图书馆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sic Libraries) 派生出来的。它是一个非政府的国 际性组织, 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众多团社成员之一。其宗旨是支持、鼓励并促 进音像档案的相互交换、编目、使用、版权保护、保存等诸多领域的专业信息 交流。 IASA 目前有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 这些会员包括音像档案工作者、 机构和部分私人收藏家。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 如音乐、历史、文学、 民俗、语言学、民族学等, 从事音乐、口述历史、人物采访、生物声学、环境、 医疗录音、语言学、方言乃至法庭辩论等各种录音、录像及其编目保存工作。

近年来, 数字音频技术迅速发展, 成为影视、录音、音乐制作等工作中的 一种全新的声音处理手段,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 音频制品如何 规范地制作, 如何科学地长期保存, 也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成为一个亟 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顺应新技术的应用, 并且应对应用过程中带来的风险, IASA 于 2009 年修订发布了《数字音频对象制作和保存指南》(第二版) (Guidelines on the Produ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Audio Objects,Second Edition), 对数字音频相关技术和操作给出了规范化的指导意见。该指南提出 了数字音频制作和保管的相关标准建议、操作实践和方法策略, 是各国相关专 业人员开展数字音频制作和音像档案保存的指导性文件。目前, 该指南已被译 为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我国很多音像制作和保管人员也从相关途径了解到该指南的有关情 况, 但由于语言的障碍, 难以更好地参考和借鉴。 2016 年, 笔者到阿联酋 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会议, 巧遇新加坡档案馆的彭莱蒂博 士, 恰好她在为该指南寻找中译本的翻译出版合作对象。虽知技术指南的 翻译难度较大, 但为了让国内音像档案工作者早日方便使用该指南, 回国 后笔者便与同事策划了一个财政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际合作与交 流———数字文件及数字信息可信度研究”, 其中一部分内容是本指南的翻 译出版。经过彭莱蒂博士的牵线搭桥, 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与 IASA 签署了正式的翻译出版合同。经过同事们近两年的努力, 本书终于要 与读者见面了。希望《数字音频对象制作和保存指南》(第二版) 中译本 的出版有助于我国档案馆、图书馆、相关研究机构及音像制品独立保管机 构的音像制作和保管人员学习和了解国际先进的音像档案保管理论和方 法, 促进我国数字音频制作实践水平的提升。

本书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的8 位研究人员共同翻译。第 1、2、4 章和第5 章 5. 6. 6 ~5. 6. 10 节由史金翻译, 第3 章由方志华翻译,第5 章 5. 1 ~5. 5 节由王熹翻译, 第6 章 6. 1 ~6. 3. 11 节由聂曼影翻译, 第 6 章 6. 3. 12 ~6. 6. 6 节由张淑霞翻译, 第7 章和第 5 章 5. 7 节由陈菲翻译,第8 章由晏杰翻译, 第9 章、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引言和第 5 章 5. 6. 1 ~ 5. 6. 5 节由封盛龙翻译。聂曼影、王熹、张淑霞和晏杰 4 位同事对稿件进 行了大量修改和校订工作。王良城、李铭、杜梅、王红敏、安小米、陶水 龙、程亮等专家为本书的翻译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在此谨对参与本书翻 译、校订和出版工作的同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 错误和 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蔡学美
2019 年1 月
北京